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测算的数据显示,今年“五一”假日期间,全国共接待游客1.34亿人次,同比增长14.4%;实现旅游总收入791亿元,同比增长16.2%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消费需求在快速增长。小长假期间,我们大部分人在休闲而不是工作,但同样为GDP做出了贡献——通过旅游和其他消费拉动了经济增长。
消费需求的增长是这些年经济运行中的亮点,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透露,今年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77.2%,比上年同期加快了2.2个百分点;资本形成的贡献率只有18.6%。过去很多年,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多数年份低于50%,比不上投资的贡献率;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也一度低于50%。消费不足、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,被认为是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表现。经济学家们都主张提高消费率,以使经济结构更为平衡。近年来,最终消费占比提升到了50%以上,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15年和2016年都超过了60%。可以说,我国的经济结构更加平衡了。经济增长动力也悄然发生了变化。
连国外媒体都察觉到了这种变化。近期,美国《福布斯》杂志有文章认为,中国一季度GDP增速超出预期,表明“中国奇迹”没有结束,而是进入了“第二阶段”。中国的“超级消费者”、科技创新、高端制造和服务业,将成为第二阶段经济奇迹的四大支柱。在这四大支柱中,科技创新和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消费增长的拉动。
消费和服务业占比上升,可以说是经济结构的改善。但古语有云,过犹不及。如果消费和服务业占比提升得太快,也会导致新的失衡。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中,就出现了房地产业、金融业、部分互联网企业大肆加杠杆,形成了资产泡沫,积累了金融风险。而消费占比过高的危害也有前车之鉴,美国的居民消费率接近70%,是造成全球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,最终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。
对于我国来说,如果消费率过快上升(相应地投资率会下降),还可能导致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,造成质量下降而价格上升的现象。这在长假期间的旅游业中就有反映,由于旅游设施相对旅游需求发展滞后,很多景区人满为患,游客并未享受到应有的体验。而旅游的价格却是上涨的,今年春节在1月份,当月旅游价格环比上涨了9.5%。总体来看,由于消费的快速增长,潜在的通胀压力是在上升的,今年一季度,由于食品价格下降,CPI的同比涨幅不高,但非食品价格指数的同比涨幅达到了2.3%。
我国前些年消费占比低投资占比高,近年来消费占比上升而投资占比下降,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反映。在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的状况下,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大,他们储蓄较多,因而经济整体的消费率较低;而近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,储蓄率下降而消费率上升是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合理变化。但是,正如前些年在投资率较高时期刺激投资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衡一样,未来刺激消费也同样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衡。人们已经知道,通过刺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可取的,我们现在需要认识到,通过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也应该适度。
对消费的刺激并不容易发现,但实际上也是存在的,粗略概括一下,有三方面的因素可以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,一是鼓励消费的政策,二是消费金融的支持,三是高消费文化的形成。这些年消费金融的发展很快。去年末本外币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32.2%,增速比上月末高0.3个百分点;全年增加6.1万亿元,同比多增2.51万亿。消费性贷款与个人购房贷款一起快速增长,推高了住户部门的杠杆率。在消费性贷款,还有P2P、小额贷款等金融工具对消费起到支持作用。部分由于消费金融的支持,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在校学生养成了借钱消费的观念。通过这三方面的因素,我们可以看到,刺激消费与刺激投资在本质上是一样的。